新闻资讯

拥抱不确定时代 探索开放式创新

发布时间:2020.08.04 来源: 浏览人数:598

拥抱不确定时代 探索开放式创新

葛培健


2020年可以说是一个“政策发布年”。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7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国家高新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在国家高新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7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旨在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系列的文件,让我们看到国家级经开区的地位上升到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对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定位。面对园区发展的大好趋势,不妨与各位重温我对开放式创新的一点思考。


“开放式创新”这个命题需要从两个维度去诠释:一是园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园区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园区发展势头正猛的当下,我们更要思考,我们身处什么时代,我们也要思考,我们如何应对这个时代的变化。

我们知道,2020年是关键的一年。关键在哪里?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此前,我国已经确立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GDP超过90万亿,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为91.9万亿,相较2010年的41.2万亿,名义上翻倍目标已经实现。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情况下,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3.0%,2018年3.6%,2017年3.7%,而只有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超过了30%以上。

此外,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上半年面对严峻风险挑战,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特别是新兴领域动能增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中国为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是关键一年。中央会议提出了“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因此,“稳”成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此前有消息称,2020年可能会是“托+改”的政策面。一般而言,“托”就是保增长,保持经济平稳。“改”就是结构政策改革,例如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国资国企混改等。


2019年底的两次会议,也是更加印证了这个可能性。从2019年11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以及2019年11月12日,刘鹤副总理主持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这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上,可以看到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面,也可以看到中央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关注。产业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是能够观测到实体经济的晴雨变化的,因此,我们做产业园区的朋友,需要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2020年的关键,一是要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二是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做好预案。


2020年是压力与动力并存的一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压力非常大。而这一切,预示着区域开发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变局”。


一是区域开发思路的变化。因为经济压力下行,从而带来财政投入的倾向发生变化,对产业地产而言,曾经以政府资源、政府投融资为主的思路要及时转变,在关键资源获取力度逐步减小的情况下,抱团取暖、协同开发的能力成为关键因素。


二是区域开发模式的变化。随着地方债趋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再像以前那么便利。对于园区而言,前期的投入又是非常大的,如何实现“投入-产出”的有效平衡?除了契约合同顶层设计层面的大平衡之外,还要注重开发时序的小平衡(经营性现金流),这就是我经常讲的,“产业地产的下半场,除了产业还是产业”。


三是区域开发范围的变化。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都市圈将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的实施,未来区域开发的覆盖面将会更广。


2020年是产业成为主旋律的一年。无论是“准战时经济体制”,或是“大国博弈战略”,特别是疫情以来的世界经济的风云突变,都让我们需要从军事、科技、经济等各条战线上,注重“产业”的“拼搏”,从而为国家竞争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这一切是关乎民族未来的。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要看到国家竞争的紧迫性,看到区域经济的机遇性,看到园区转型的必要性。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开放式创新”。


我去年赴美国硅谷伯克利哈斯商学院,以访问学者的名义,跟随“开放式创新之父”亨利·切萨布鲁夫教授,开展“开放式创新”研究课题。目前博士后论文已经完成,我也从这一年的所见所闻中与大家分享些许思考。


说到“开放式创新”,就得思考“创新”的由来。“创新”最早是由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但正式的研究脉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罗斯托、伊诺思两位学者,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全新概念,首度揭示了创新和知识的依存关系。20世纪70年代,林恩、曼斯菲尔德、弗里曼等学者,考察技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技术创新的有效性。20世纪80年代,马瑟等人更注重创新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科学发展带来了技术发展的革新,从而拉动了市场和社会需求,影响了创新要素的形成和集聚,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联动、互相影响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因为各要素之间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进而形成了更为“活力”的生态系统。


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方面:商业价值的实现,即要能够让技术实现转化;资本体系的完善,即要能够实现风投资本体系的多元;容错机制的应变,即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社会分工的高效,即有各方协同发展的社会保障。


对于更为深层次研究创新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则经历了1.0到3.0的不同阶段。1.0阶段:20世纪80年代,企业内部创新1.0阶段称为“封闭式创新”;2.0阶段:以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开放式创新”为标志,学界认为开始进入企业内外双向创新的2.0阶段;3.0阶段:以美国硅谷为标志,强调创新与生态相结合,进入3.0的嵌入式创新阶段。


所谓“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在亨利·切萨布鲁夫教授的一本书中有过描述。“企业或组织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实现“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有三个维度:一是突破内部封闭状态与积极引入外部活力。二是挖掘内部资源与借用外部资源的相结合。三是由外到内的引进创新与由内到外的输出创新。


而创新生态的建构,需要有三个方面的递进:一是技术生成系统,要实现单个技术的突破、生成;二是产品完善系统,要能够实现技术的产品化;三是产业孵化系统,要能够让产品接受市场洗礼,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


知名学者波特的《国家竞争》中,对国家竞争优势与创新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他说,“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构成的钻石体系是‘一个使各种产业政策在很多领域中相互依赖的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对“打造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做了重要指示。他强调,“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们要充分让创新生态的活力得以释放。创新生态活力的实现前提就是开放。任正非与华为“2012实验室”科学家的会谈纪要中有提到,“我们今天的创造发明不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向全世界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研究了这么多创新的概念,我们不得不反思,园区如何与“开放式创新”联系起来?


商务部2019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超过450个。2019年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20201月14日,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约4.1万家,实际使用外资94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折1381.4亿美元,增长2.4%)(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增长25.6%,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4.3%。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了68.4%。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的“领跑者”。而承载产业的园区成为国家竞争的主战场。


2019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确定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创新、两提升”的发展方向。2019年5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围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有关情况,进行了答记者问。其中提到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创新、两提升'”的问题。


所谓“三创新”,开放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领域通过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拓展空间,进一步激发对外经济的活力。科技创新: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制度创新: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列,通过优化机构职能、优化管理体制、优化激励机制,支持开展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等创新举措,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所谓“两提升”,就是:使国家级经开区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优势,聚焦提升对外合作水平、聚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不断探索,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对于园区引入“开放式创新”,需要界定好系统的“圈层”定义。园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产业、社会、自然交融的生态。在这个开放式生态中,实现的是人、资本、技术、政府、法制、高校、中介、政府、大装置、文化等各类要素集聚作用的结果。


园区引入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关键实现五个“创新”:创新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加强创新的资源合力;创新制度:探索制度创新,提升创新的内在活力;创新路径:注重引创结合,加速创新的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打造功能平台,实现创新的开放共享;创新保障:增强法制观念,强化创新的产权保护。


园区引入开放式创新的路径,关键是把准八大方向:产业园区承载改革开放新使命;担负产业安全引领科创新空间;实现园区PPP片区开发新演绎;推动开发主体驶入IPO直通道;加速产业项目投资呈现基金化;探索园区融资创新结构化金融;园区运营向运营园区的新思路;开发公司降负混改形成新热点。


“开放式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园区发展的新课题,我愿意作为一名“开放式创新”的“新兵”,与各位朋友、同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最后,我谨代表火花S-Park团队和园区资本联盟,像全行业的同仁们致以敬意和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做一个勇往直前、傲立潮头的园区人!


(本文是中国科创金融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园区资本联盟执行主席、火花S-Park园区商学院院长葛培健在“2019火花S-Park园区年会“上的演讲)